人生感悟 浅谈“悔”
浅谈“悔”
“悔”,这一情感活动竟未被古人列入七情之中去。“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”,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活动。其实“悔”,何尝又不是人人都曾经历,经验过的一种情感活动呢?
生物界中,植物是不会“悔”的。动物之中,也只有高级动物才会“悔”。
你看那做好了准备的云豹,突然启动迅疾地扑向目标猎物。但是几经较量,猎物逃脱了,它不“悔”吗?
尼罗河里的巨鳄,潜伏水底,悄悄地接近在河边饮水的牛,羊。近了,更近了…..猛然张开血盆大口扑上去…….但是,猎物更加灵敏地逃脱了,它不“悔”吗?只差那么一点点儿!但是,它们并没有懊恼,而是马上重新开始,再来下一次。
思维简单的动物,仅仅是靠着生存的本能,便令它们不把精力放在“后悔过去”上面,而是重视将来的下一次。这也许正是万物之所以能生生息息,繁衍不息的原因吧。
但是,自从天地间诞生了“人”这种高级动物以来,情感活动丰富了,内容拓展了,色彩更绚丽了。但是,与积极面相反,也出现了消极的一面。“悔”便是其中之一。
且看那钓鱼者,稍一走神,让鱼儿把食吃了跑掉了,“好后悔!”—— 跑掉的鱼都是大的。
鲁迅笔下的祥林嫂,她的孩子阿毛让狼刁走了,她悔成了病。
下棋的人常常悔棋,双方甚至为此争个面红耳赤。
从考场出来的人也常常后悔,“悔”没再提前把那一章节看看,“悔”没有认真审题,“悔”……..
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也是一种“悔”,后悔自己过去虚度了年华。
蹉跎了岁月的大龄青年也“悔”。 “悔”当年确曾有很好的人来到过自己身旁,但是因为….. 擦肩而过了。如今年龄不饶人,只好将就点吧。
败军之将往往悔“功亏一篑”,“没料到……”,若让我从来一次,看我不……
炒股票的人好“悔”,早知道这么看涨,当时再多买进些了。早知道这么暴跌,我就早点出手了。如今血本无归,债主追债,只好跳楼了。
且慢!为什么要跳楼?
“悔”,人皆有之,问题的核心在于怎样有“悔”却做到“不悔”。进一步而言,做到如何预防“悔事”发生,才算修炼得道。
首先,“悔”(不论大小)总会光临的,人无完人嘛!
“智者千虑”尚“必有一失”呢。猴子也有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。关键是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种失败。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,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,“悔”亦无用。重要的是立即开动脑筋,面对现实,寻找对策,先收拾残局,尽量减少损失,才是最聪明的做法。
且看古代诸葛孔明,因错用了马谡而至敌人兵临城下。此时,设若他光在那里“后悔”的话,岂不早成了俘虏?但是一出“空城计”化险为夷,躲过了眼前汹涌而来的惊心动魄,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损失。但是事后他认真地总结教训,戒己戒人,重新来过,此乃大智慧也!
眼光短浅,胸无城府或修养不深之人,面临“失败”会后悔个没完没了,于是便乱了方寸,平常的理智也受到影响,以至于一错再错,这就是俗话所说的“祸不单行”的内因所在。倘若能修养到“悔”字一闪即警觉起来:如今面临的是一个失败的局面,那么此时相连贯的将还有可能发生什么后果?想想何处该补救?何处该预防?何处该立即对应一下?……迅速地将思维集中,尽快地由“悔”转向应急,才是正确的行为。
其次,“悔”以后怎么办?
捶胸顿足者有之,号啕大哭者有之,一蹶不振者有之,甚至就此了此残生者亦有之。这都是人生失败的行为。“悔”又往往与“恨”交织在一起,是为“悔恨交加”。思前想后,即悔当初,又恨如今,前思后想不能自拔,于是铤而走险,拼它个鱼死网破,是为下策。
面对突发事件那排山倒海般涌来的“悔”,相对的倒还比较容易挺过去。难的是那事过之后,无尽无休的细如抽丝的“悔”,令人难熬。
交通事故死者的遗属后悔:“他活着的时候,我为什么总是和他吵架呢?夫妻之间有什么不能互相谦让些呢?”;
失恋者后悔:“我那时候若对他再……..就好了”;
陆游在“钗头凤”中后悔:“一抔愁绪,几年离索,错!错!错!”;
剑阁闻铃的唐明皇,更是悔得个“此情绵绵无绝期”也!
凡此种种不能自拔者,便不能及时地总结教训,以利于今后。“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的人是不可救药的人”。人孰无过?从小到大,犯的错还少吗?可是有的人越犯越少,而且很快地变得聪明起来。这是因为他在总结,在运用失败的经验“亡羊补牢”。是啊,“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”,立即行动起来才是令人前进的聪明做法。
善于总结的人,就比其他人更快地“学会游泳”。
第三,经历了屡次“悔”的感觉之后,聪明的人会进而思考。
“与其现在悔,不如事前防”,这就更进一步地成熟了。
我认为,这才是积极人生的观点。是的,“悔”往往是因失败而产生的,那么,失败则由内因和外因而定。细分析其中的内因部分,有准备不足的因素起了很大作用。这里所说的准备,包括物质和心理的。扩开来看:甚至连外因有的都是可以因内因准备而可以改变的。
比如:出门郊游被雨淋了,就后悔没有带伞。天有不测风云是外因,人管不了天,可是如果事前关心了天气预报或气象知识/旅游经验更加丰富一些的话,预见到今天有可能下雨,就不远行,或仅到有屋顶遮蔽的地方去玩,不也是一种内因性的准备吗?
再如:下雪后公路结冰,对方车辆发生侧滑把自己撞伤,看似外因不可避免,但是,如果提前想到了结冰天气易发生事故,就避免出门或远离其它车辆,不也是内因准备的一种预防吗?
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,“知识就是力量”。
人的一生要学习许许多多的知识,其中的硬知识好学,通过阅读、上课、听讲、和人攀谈便可获得。而软知识就要看个人的悟性了。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,汲取经验的能力,也因人而异。
“四十而不惑”其实是在讲人在思维状态上的成熟程度达到的一个层级。四十年岁月中所经历的“悔”“恨”“失败”,让人成熟到了“不惑”的地步。相反,“嘴上无毛,办事不牢”便是指年轻气盛者因“孟浪,唐突”易于失败而言。
善于总结经验的人,前进的步伐总比同龄人要快一些。
“机遇总是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”。
人生其实就是机遇的不断重叠组成的。
对于那些平常不注重积累的无准备者,一个又一个的机遇和他擦肩而过,或看到了抓不住,或根本就看不出来那是个机遇!却在那儿抱怨“我的运气怎么这么不好”,所谓“小人常戚戚”者是也。
而日常辛勤积累,不断总结,提高自己者,当机遇到来时才能慧眼独识,抓住不放,冲得上去,展现自己。他打的是有准备之仗,即使是一时败下阵来,也无怨无悔。因为“我已经准备,而且也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了。还是失败了,那只能证明这次机会不属于我,我的准备还不够”。
吃不到葡萄的狐狸,当时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跳了,而且不止一次。还是吃不到,于是“那葡萄是酸的”,尚能自我解脱呢。那之后呢?如果继续写下去,应该是再去练跳,或是去寻找低矮一些的葡萄了吧。
人生苦短,机遇不多,只有日常不断地正确对待自己遇到的每一个“错”,正确面对“悔”,进而做到预防掉一个个小“悔”的人才能做到终生无大“憾”。
让“悔”字一闪即逝,积极地向前看,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吧。
那么,你……..
“悔”过吗?今后,还“悔”吗?
和 合和 1999年7月 随感而写(手写)
2005年2月 整理成稿(打字)